【開欄語】
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;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。在黃楊山下、黃楊河畔,就孕育著這樣的秀氣、靈性。
珠海斗門,文脈綿長,底蘊流芳。這里回蕩著南宋遺風的余音,見證了西江商道的繁華,一石一泉、一草一木皆沉淀著厚重的歷史。
今日起,中共珠海市斗門區(qū)委宣傳部聯(lián)合羊城晚報推出“黃楊文脈”系列報道,以文字追溯時光,以情懷書寫傳承,見證黃楊文化的綠樹常青。
“黃楊峻起冠群山,一沼天成絕頂間;俗佛俗仙今不見,花香空谷鳥聲閑。”珠海斗門黃楊山是“珠江門戶第一峰”,以其雄偉姿態(tài),矗立在珠江三角洲平原上。
金臺名剎靜臥其中。金臺寺幾易其址,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末年所修建的金臺精舍。它遠非尋常宗教場所,而是埋藏著悲壯歷史,承載集體記憶的文化符號。
山川雖不語,但當我們登黃楊山俯瞰珠江口,感慨700余年間金臺精舍的變與不變,或許能夠從中讀懂文人的氣節(jié)、處世的智慧、家國的情懷。
金臺精舍遺址
三賢避居黃楊山,修筑“金臺精舍”
要說金臺精舍的歷史,無法繞過的一個人物便是趙時鏦:宋代皇室趙氏(魏王派)始祖趙懌夫的長子。1235年,10歲的趙時鏦隨父來到了香山。宋理宗淳祐九年(1249年),趙時鏦領鄉(xiāng)舉,次年賜進士,先后授承信郎、承節(jié)郎,任廣州府在城稅務。
宋理宗淳祐十年(1250年),因時世變亂,趙時鏦放棄了承節(jié)郎的官職,選擇隱居于潮居里大赤坎,也就是今天珠海市斗門區(qū)的大赤坎村。
爾后,他的兩位江西老鄉(xiāng)也來到潮居里避亂隱居:侍郎翰林學士鄧光薦,大理寺丞兼秘書龔行卿。三人在坊間被尊稱為“三賢”。
《斗門縣志》記載,趙時鏦與鄧光薦、龔行卿寄情于黃楊山,于烏巖峰筑“金臺精舍”?!吨亟ń鹋_寺碑記》也有“考邑志,時鏦趙公避宋亂而寄跡于黃楊山,光薦鄧公,行卿龔公,宋之藎臣,與趙公友善,亦避亂而嘯詠于此”的記載。
修建金臺精舍的具體時間,盡管在史料中難尋明確記載,但通過相關研究,我們仍可以進行大致推論。明·黃佐《廣州人物傳》,清·魯曾煜等《廣東通志》均有關于鄧光薦的記載。景炎二年(1277年),元兵入廣,鄧光薦“避地香山縣之黃梅山”。黃梅山當作黃楊山。
鄧光薦在景炎三年(1278年)撰有《浮虛山記》一文,文中記載了他1277年“隨承節(jié)(即趙時鏦)客香山數(shù)月”。鄧光薦有傳世詩作《至烏巖山贈承節(jié)》:流水桃花人避秦,誅茅西嶺結為鄰。如今尚友浮邱伯,顧我早師梅子真。棋酒從容新里社,衣冠蕭散古遺民。他年史傳收芳跡,應許牽聯(lián)作隱人。
由此推斷,金臺精舍在1277年修建的可能性較大。因為到了1278年,南宋皇帝趙昰病逝,其弟趙昺被擁立為帝,改年號為“祥興”,南宋政權退至崖山。鄧光薦等人即前往崖山接應。
祥興二年(1279年),崖山海戰(zhàn)爆發(fā),丞相陸秀夫負幼帝投海,成為南宋王朝最后的絕唱。面對這悲壯一幕。鄧光薦投海自沉,為元兵救起,與此前被捕的同鄉(xiāng)好友文天祥一起被押往元大都。后鄧光薦擺脫囚禁,歸隱廬陵(現(xiàn)江西吉安),整理文天祥獄中手稿,使文天祥事跡流傳后世。
群山矗擁著一段南宋末年的悲壯歷史
于精舍招賢納士,不忘家國之恨
在宋代,“精舍”主要有兩層含義,其一為儒家講學場所,其二為宗教修行場所。趙時鏦、鄧光薦、龔行卿修建金臺精舍,最真實的用意均不在此。
南宋末年,元軍鐵蹄南下,南宋朝廷節(jié)節(jié)敗退。面對南宋末年的社會動蕩以及元軍的緊追不舍,三人雖然選擇隱居避世,但始終心憂天下。
“金臺”二字,典出戰(zhàn)國時期燕昭王筑“黃金臺”招賢納士的歷史:燕昭王為振興燕國,筑臺置于金,以招攬?zhí)煜沦t士。趙時鏦、鄧光薦、龔行卿修建金臺精舍“以文會友、吟詩作賦”,實則用于秘密策劃抗元復宋的大業(yè)。
崖山海戰(zhàn)的失敗,標志著大宋王朝的落幕。宋朝雖然滅亡了,當時仍有許多人繼續(xù)堅持抗元斗爭。在元軍四處搜捕南宋遺臣的嚴峻形勢下,幸存的大臣們選擇文化堅守的方式,以詩文為掩護,以精舍為基地,繼續(xù)傳承華夏文明的火種。這種選擇既是對現(xiàn)實的妥協(xié),也是一種更為深遠的抗爭。他們明白,武力抗爭或許已經(jīng)無望,但文化傳承卻是元朝鐵騎難以徹底摧毀的。
金臺精舍舊址擁有“左青龍、右白虎”的極佳選址,但更重要的是,這里背對著當年宋元決戰(zhàn)的崖門海域,這種地理上的巧妙關系,使得這個地方具有了特殊的歷史象征意義。
因此,金臺精舍不僅是一個地理坐標,更是一個精神符號,成為了南宋最后悲歌的見證。黃楊山因這些忠臣遺士的選擇而增添了人文底蘊,而這些遺士也因為黃楊山的庇護得以延續(xù)他們的文化使命。這種相互成就的關系,使金臺精舍超越了普通建筑的意義,它不僅是一座建筑,還是一本立體的歷史教科書。
金臺寺梵音裊裊融合歷史回響
擴建寺院,致敬錚錚鐵骨
金臺精舍最初是由茅草竹木搭建。清乾隆年間,金臺精舍向寺院轉變。乾隆庚申年(1740年),斗門趙氏后人將其創(chuàng)立成寺廟,正式命名為“金臺寺”,成為高僧行障的駐錫之所(注:駐錫原指僧人出行攜帶錫杖駐足停留,后演變?yōu)樯畟H長期駐留寺院的代稱)。
彼時的金臺寺規(guī)模不大。到了乾隆壬辰年(1772年),光鏡大師主持擴建了金臺寺。至乾隆丁酉年(1777年)仲春,建成前、中、后三座坐南向北建筑規(guī)模?!八姆街呷搜攀浚鄻窞橹?。爰高其垣墻,廣其堂宇,明神顯圣之地,遂大改前觀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擴建后的金臺寺在東廂供奉了趙時鏦、鄧光薦、龔行卿三人像。寺門楹聯(lián)“金身永在,臺鏡常明”為清代廣西巡撫、斗門人黃槐森所題。
這八個字蘊含深意:“金身”既指佛像,也暗喻忠臣們的錚錚鐵骨;“臺鏡”既指佛教的明鏡臺,也暗喻歷史的明鏡。這副楹聯(lián)巧妙地將宗教意象與歷史隱喻結合在一起,體現(xiàn)了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宗教與歷史、個人修行與家國情懷的深度融合。
抗日戰(zhàn)爭期間,金臺寺曾被用作抗日游擊隊的臨時休整地;自民國時期先后由影圓、直印、界慈三位和尚任主持,至1947年便無僧人駐寺,改由大赤坎村民趙務界當廟祝,1949年趙疊靈接任管理至1952年止。1958年,金臺寺被拆毀。20世紀80年代,因修建水庫,金臺寺一部分遺址淹沒于碧波之下。
金臺寺保存著七百余年的文脈傳承
情懷穿越時空,訴說時代新聲
1992年,金臺寺得以重修,選址在黃楊山南麓,前眺崖門???,后枕黃楊主峰,青龍山綿延于左,白虎山騎伏于右,南瀕一泓碧水,風光如畫。
今日的金臺寺依山起勢,金碧輝煌,宛若人間仙境,成為黃楊山勝景之一。飛檐斗拱掩映于蒼翠之間,梵音裊裊融合著歷史的回響,吸引著無數(shù)尋幽訪古之士。
今日的金臺寺成為黃楊山勝景之一
從金臺精舍到金臺寺,它的生命力不在琉璃金瓦,而在那未被時間磨滅的人文精神:于逆境中堅守文明,于山野間存續(xù)風骨。金臺寺的存在已超越單一功能范疇,成為嶺南文化的載體。它以獨特的建筑語言、綿延的歷史記憶和深厚的人文精神,構筑了一個值得深入解讀的文化空間。
在這片山水之間,傳統(tǒng)文化以靜默而持久的方式,書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人文故事。晨鐘暮鼓中,古今文脈在此延續(xù)跨越時空的對話。
策劃| 李叢 吳國頌
統(tǒng)籌| 譚靖 楊雪薇
采寫| 楊雪薇 錢瑜 鄭達 李旭 張芷瑜 何葉舟 歐昊(斗宣供圖)
互聯(lián)網(wǎng)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2780091 互聯(lián)網(wǎng)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:dmdzbzhyws@zhuhai.gov.cn 網(wǎng)站地圖 政務郵箱 聯(lián)系我們 珠海市互聯(lián)網(wǎng)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網(wǎng)站 版權所有:斗門區(qū)人民政府門戶網(wǎng)站 主辦單位:珠海市斗門區(qū)人民政府辦公室 網(wǎng)站標識碼:4404030001 備案號:粵ICP備05026010號 |